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黑尾蠟嘴雀

黑尾蠟嘴雀黑尾蠟嘴雀(學名:Eophona migratoria)又名蠟嘴、小桑嘴、皂兒(雄性)、灰兒(雌性)。該物種雄雌異形異色。中型鳥類,體長17-21cm。嘴粗大、黃色。雄鳥頭輝黑色,背、肩灰褐色,腰和尾上覆羽淺灰色,兩翅和尾黑色。雌鳥頭灰褐色,背灰黃褐色,腰和尾上覆羽近銀灰色,尾羽灰褐色、其餘下體淡灰褐色,腹和兩脅沾橙黃色,其餘同雄鳥。黑尾蠟嘴雀是中國傳統籠養鳥種。無論雄雌的形象都憨態可鞠非常惹人喜愛。
中文名稱: 黑尾蠟嘴雀
外文名稱: Yellow-billed Grosbeak
別稱: 蠟嘴、小桑嘴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鳥綱
目: 雀形目
科: 雀科
屬: 蠟嘴雀屬
拉丁學名: Eophona migratoria
命名時間: Hartert, 1903


目錄[隱藏]

基本資料
形態描述雄、雌外部特徵
鑒別特徵
地理分佈
生活習性食性
遷 徙
生 境
物種繁殖
繁殖
產卵及哺育
種群保護基本資料
形態描述 雄、雌外部特徵
鑒別特徵
地理分佈
生活習性 食性
遷 徙
生 境
物種繁殖
繁殖
產卵及哺育
種群保護



[編輯本段]基本資料
  黑尾蠟嘴雀(圖2)
  黑尾蠟嘴雀,性情外向的觀賞鳥,拉 丁 名(Eophona migratoria )英 文 名(Black-tailed Hawfinch )體重♂41-59.5g,4♀0-58.58;體長♂176-205mm,♀174-199mm;嘴峰♂18-21mm,♀17-21mm;翅♂95-109mm,♀93-110mm;尾♂70-85mm,♀65.5-80mm;跗跖♂20-24mm,♀20-26mm(指名亞種)。
[編輯本段]形態描述
  黑尾蠟嘴雀雄、雌外部特徵
   雄鳥嘴基、眼先、額、頭頂、頭側、頦和喉等整個頭部輝黑色具藍色金屬光澤。後頸、背、肩灰褐色,有的背微沾棕色,腰和尾上覆羽淡灰色或灰白色。尾黑色,外?具藍黑色金屬光澤。翅上覆羽和飛羽黑色具藍紫色金屬光澤,初級覆羽和飛羽具白色端斑,尤以初級飛羽白色端斑較寬闊。下喉、頸側、胸、腹和兩脅灰褐沾棕黃色,有時兩脅沾儲棕或橙棕色,腹中央至尾下覆羽白色,腋羽和翼下覆羽黑色,羽緣白色。雌鳥整個頭和上體灰褐色,背、肩微沾黃褐色,腰和尾上覆羽近銀灰色,中央兩對尾羽灰褐色,其餘尾羽黑褐色,羽緣沾灰。翅上覆羽和三級飛羽灰褐色、羽端稍暗,初級覆羽黑色、羽端白色,飛羽黑褐色,外?輝黑色,初級飛羽和外側次級飛羽具白色端斑,內側次級飛羽灰黃褐色,內?羽緣和端斑黑褐色。下體淡灰褐色,兩脅和腹沾橙黃色,尾下覆羽污灰白色。幼鳥和雌鳥相似,但羽色較淺淡,下體近污白色無橙黃色沾染。虹膜淡紅褐色,嘴橙黃色,嘴基、嘴尖和會合線藍黑色。
  黑尾蠟嘴雀鑒別特徵
   中型鳥類,體長17-21cm。嘴粗大、黃色。雄鳥頭輝黑色,背、肩灰褐色,腰和尾上覆羽淺灰色,兩翅和尾黑色,初級覆羽和外側飛羽具白色端斑。頦和上喉黑色,其餘下體灰褐色或沾黃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雌鳥頭灰褐色,背灰黃褐色,腰和尾上覆羽近銀灰色,尾羽灰褐色、端部多為黑褐色。頭側、喉銀灰色,其餘下體淡灰褐色,腹和兩脅沾橙黃色,其餘同雄鳥。相似種黑頭蠟嘴雀體型較大,頭部黑色範圍小,飛羽中間有白斑而末端無白斑。區別明顯,野外不難識別。
[編輯本段]地理分佈
  黑尾蠟嘴雀分佈圖
  國際分佈:國外分佈於俄羅斯西伯利亞東南部和遠東南部、朝鮮、日本,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迴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地。
  國內分佈:中國為東北至華北地區夏候鳥,在西南、華南沿海及台灣島越冬。 國內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北京、內蒙古東北部和東南部、河南、山東,往南至陝西、安徽、浙江、江蘇、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廣東、香港、福建和台灣等省。數量較多。[1]
[編輯本段]生活習性
  黑尾蠟嘴雀(圖3)食性
   主要以種子、果實、草子、嫩葉、嫩芽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部分昆蟲,所吃食物有甲蟲、膜翅目、鞘翅目等昆蟲和小螺獅等小型無脊椎動物,植物性食物有薔薇種子、高粱、槐樹種子、豆類、紅花子和嫩芽。
遷 徙
   夏候鳥或留鳥。每年4月初從中國南方遷來東北繁殖,10月中下旬開始遷回。
生 境
   棲息於低山和山腳平原地帶的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次生林和人工林中,也出現於林緣疏林、河谷、果園、城市公園以及農田地邊和庭院中的樹上。
物種繁殖
   黑尾蠟嘴雀(圖4)繁殖
   在到達繁殖地後不久雄鳥即開始求偶鳴叫和配對,雄鳥常站在樹枝上高聲鳴唱,鳴聲清脆悅耳。 繁殖期間單獨或成對活動,非繁殖期也成群,有時集成數十隻的大群。樹棲性,頻繁地在樹冠層枝葉間跳躍或來回飛翔,或從一棵樹飛至另一棵樹,飛行迅速、兩翅鼓動有力,在林內常一閃即逝。性活潑而大膽,不甚怕人。平時較少鳴叫,叫聲是一種單調的『tek、tek』聲,繁殖期間鳴叫頻繁。鳴聲高亢,悠揚而婉轉,很遠即能聽到。
  黑尾蠟嘴雀產卵及哺育
   野生的黑尾蠟嘴雀每年3-4月份交配,繁殖期5-7月,5月初至5月中旬即開始在柞樹、楊樹、山丁子樹或其他喬木樹側枝枝權上營巢,距地高2-7m。巢呈碗狀或杯狀,籠養喜營巢於籠的背陰處。由枯草葉、草莖、鬚根、細枝等材料構成,巢外徑9-14cm,內徑6-8.5cm,高8-13cm,深5-8cm。每窩產卵3-6枚,多為4-5枚。卵為橢圓形和長卵圓形,大小為16-19mm×20-27mm,常見為17mm×25mm,重3-3.8g,多為3.5g。卵的顏色變化較大,有的呈米黃色被有淡紅色斑點,有為灰色或灰白色、被有黑褐色斑點和斑紋,也有呈鴨蛋青色或深灰色被黑褐色斑紋,有光澤,並具黑褐色斑點,斑點呈蝌蚪狀或棒狀,鈍端斑較密,尖端無斑點。卵重4.5-5克.孵化期11-13天.以雌鳥育雛為主,出殼後的幼鳥平均每天接受親鳥85次餵食,其中雌鳥高達53次,育雛期約17天左右。
  最早產卵時間在吉林省為5月中旬,大量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1天產1枚卵,卵產齊後才開始孵卵。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我們觀察的一窩於6月16日孵出,6月26日出飛,留巢期11天。
[編輯本段]種群保護
  在中國分佈較廣,種群數量較豐富。黑尾蠟嘴雀在中國東北地區常被馴養作籠養觀賞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 ver 3.1。[2]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3]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