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街頭攝影觀念與技巧

由街頭攝影的觀念及技巧上來看街頭速寫(其實也正是紀實攝影的觀念及技巧),它並不如一般人印象中那樣「好拍得不得了,街頭照片不過就是隨便拍拍而已。」只要接觸過街頭速寫得朋友都知道,要在不安排、不造假地情況下完成一張完整的作品是很不容易的,甚至有人在試過後曾灰心地說街頭速寫的「成功率」好低。沒錯!街頭速寫的「成功率」是比其它風格的攝影作品低,但它具有其獨特的「價值」。寫實的題材往往比風花雪月的東西更有流傳的意義。街頭速寫在拍攝過程中帶給我們的樂趣和成就感,也一點不比其它類型的攝影來得低。自然化的街頭速寫  就拍攝題材觀察,街頭速寫的作品不是「碰到的」就是「等來的」。以「自然化」為經,「決定性瞬間」為緯,該是街頭速寫的最佳詮釋。自然化就是真,拒絕人為的安排,不為畫意派的形式所限制。一般來說,寫實注意攝影大都有一下幾點要素:

    1> 自然的接觸與取景。

    2> 自然的光源。只要不是拍攝者所打的光,原場景是什麼光就是自然光。3> 自然的場景與環境描寫。

    3> 自然的人物表情,動作與造型。

    4> 自然的創作意念與技巧。

何謂決定性瞬間

    「內涵」是街頭攝影的本質,「構圖」是其形式包裝,內涵與形式的融合就是決定性瞬間。布列松強調的決定性瞬間,是指形式與內涵的融合達到情緒最高亢的那一瞬間。(雖然街頭攝影的風格不止這麼一種,但決定性瞬間仍然是街頭攝影的主流。)街頭速寫的構圖觀  那麼街頭攝影該如何構圖呢?現代寫實照片的構圖必須與內涵相結合,我們不要求如畫意派那麼整潔,亂一點沒有關係,只要那亂能夠幫助主題說出故事,那就沒問題。這可能就是攝影與繪畫最大的不同點。攝影有兩種特性,紀實性與即時性。若我們拍攝時仍抱著模仿傳統繪畫風格的構圖及想法,而放棄攝影特色的話,那還不如去畫畫更直接。

街頭攝影的拍攝主體

    前面說過街頭攝影的照片不是碰到的就是等來的,以自然化為經、決定性瞬間為緯,所以街頭攝影作品顯然是由「突發的」及「可遇見」的兩種狀況所構成,所以我們可以運用抓拍(snapshot),偷拍,預想(pre-vision)及等待技巧來完成作品(「溝通」也是一項很重要的技巧,但並不適用於街頭的即時拍攝反而是對報道攝影非常重要)。街頭攝影主要就是拍攝「人」這個動態主體,我們有兩種方法:

    1> 主動接近主體,以主體為主題來構圖(搶拍及偷拍)。

    2> 先構圖,再等待主體走入我們為它預留的位置(預想及等待)。

    所以我將街頭攝影題材的來源分成三種:

    1> 我們像打獵般的主動出擊。

    2> 運氣好碰到了。

    3> 等來的。  

    雖說街頭攝影不是碰到就是等來的,但其實不像想像中的簡單,這需要更高的拍攝技巧及個人修為,對器材的掌握也需極為熟悉才辦得到。某街頭攝影大師曾謙虛的說它的作品是「上帝的禮物」,但是他的成功並非偶然,如果技巧不夠,自身涵養不足,就算是快門機會來了,也還是一籌莫展。

AF的限制

    我們面對「快門機會」要如何快速的取景構圖?其實,我們要做的就是將人這個主體化為主題,這個有賴於個人修為。這裡僅就相機的操作技巧論述「再快的自動對焦,也比不過免對焦,再快的自動測光,也比不過免測光。」

    就現有的器材來看,這句話對於街頭攝影絕對是至理名言,就像「暗部繫於曝光,亮部繫於顯影」之於黑白攝影一樣重要。電子相機快是已經很快了,但是真正需要的時候,它卻還是不夠快。怎麼說呢?以佳能而言,佳能的相機焦點真是多,佳能弄這麼多焦點出來還不是為了用家不被少數幾個對焦點限制了構圖,希望能夠做到處處都是對焦點,讓用家能夠構圖更靈活、對焦更迅速。他們的目標是希望能夠達到處處對焦點的免對焦點的境界,弄半天,他們也只是朝著免對焦點的方向在努力。但經驗夠的用家都明白,自動對焦點要走到處處對焦點的免對焦點的境界還來日方長。自動對焦的動作方式是先選擇對焦點,再鎖定被攝體後才能釋放快門。這兩個動作對街頭速寫來說是浪費時間,況且,自動對焦對突然由 旁邊切進的物體仍然無法反應迅速。

    再者,偷拍(不看取景窗構圖)更是AF的死穴,我們不看取景窗拍攝要如何選擇對焦點? 這幾個原因都將使自動對焦相機錯過不少的快門機會。「難不成機械相機在街頭速寫上的操作速度會比自動相機快?」,沒錯,只要瞭解景深觀念,機械相機的操作速度比自動相機迅速多了。
景深的觀念

    說到「免對焦」,就必須先有「景深」的概念。雖然鏡頭一次只能清晰對焦於一個特定物距,在那個物距前後都不可能呈現清晰的影像,但是人眼的「解像力」有限,我們並無法分辨一個極小的點或圓,這個極限就是「允許模糊圈」。所謂的「景深」就是指在這一個銳利對焦的物距前後的一段可以被接受的清晰成像範圍。景深範圍的變化是有規律的。鏡頭焦距越短,景深越深;物距(對焦距離)越長,景深越深;使用光圈越小,景深越深。基於這個原因,50mm以下的鏡頭就成為街頭速寫的最愛。廣角鏡頭的感染力與良好的環境說明力,也是廣角鏡頭受到街頭重用的原因。

免對焦

    如何做到免對焦呢?首先就是不要想對焦,利用鏡頭上的景深尺標設定一段景深範圍拍攝或以超焦距離拍攝。否則我們使用機械相機卻老想著對焦,動作絕對會比自動相機慢。所謂的「免對焦」正是景深觀念運用的極致,這裡不提繁複的景深計算式,只談景深標尺的運用。

    在機械相機的鏡頭上有三排數字,以 Leica M 35mm / f2 為例,最前面的光圈調整環就不多解釋了;中間的是對焦環,上面的數字是物距(對焦距離);最底下那排即是景深尺標,景深尺標上的數字是左右對稱的,上面的標線對應的物距(對焦環)正是使用光圈的景深範圍。

    要使用「超焦距」,只要將∞ 對到景深尺標上我們所使用的光圈數字上就是了。假使我們使用的光圈是F8,您只要將∞ 的中心對在「8」的景深尺標上,就可以超焦距拍攝。此時超焦距就是中央對應的5m處,意即2.5m一直到∞ 都在景深範圍內。換句話說,在這段景深範圍內都免對焦。

    使用35mm的鏡頭時,許多時候2.5m開始的清晰範圍對於snapshot而言是不夠用的,此時我們要善用景深表以獲得較貼近被攝主題的景深範圍,仍以M 35mm / f2舉例如下:

    轉動對焦環,將距離上的數字(沒數字也沒關係)對在 O標記上,此時景深尺標(兩邊)數字所對應的距離就是景深範圍。如我們將對焦距離設在3m處,使用光圈為F8,此時景深範圍約在1.6m-9m間,在這個範圍內您都免對焦,很方便。我們只要撥弄鏡頭上的光圈環、對焦環再配合景深尺標,就可顯示出使用光圈、物距與景深變化的關係,輕鬆的做到「免對焦」。

免測光與AE的限制

    一般剛接觸到攝影的朋友比較無法理解所謂「再快的自動測光也比不上免測光」這句話的含義,那時因為這些朋友被手上的自動相機繁雜沒有必要的數字給搞糊塗了(電子相機不這麼做看起來就不專業了,本人挺懂得營銷的)。事實上我們需要這麼精密的「刻度」嗎?我們需要一些說不大清楚的測光模式嗎?不需要,只要你試過就知道不需要。況且環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或許有一天測光表能做到會思考,但決不是現在,所以我們還是應該保持清醒,不要忘記測光表只是提供數據而已,最後的判斷還是留給我們自己做比較恰當。

    言歸正傳,「免測光」還是得先測光的(如果對晴空曝光法有信心的話可免了),我們可先在環境中找個中間調的物體:如樹葉、草地、不反光的灰牆等等先測光,若拍攝環境中找不到中間調得物體時,我們可以自己的手掌測光後,再加一級曝光量就可以開始搶拍了。當然,環境並非一成不變的,有光影還有不同的光源。聽起來很複雜,但實際上沒想像中的難,更何況黑白負片的大寬容度 ,想失誤還真不容易。試試拿著機械相機四處測光看看,你會發覺很多場景都有類似的曝光值,拍了一陣子對曝光也會有一點概念。怎樣的光影會差幾級?該做何種曝光判斷?慢慢的就會成為反射動作了,就算是遇到複雜的光線條件也幾乎可以判斷得比測光表準確恰當,這就是為何機械相機會使人聰明的緣故。

    自動相機就不容易幫助我們進化,當我們在迅速操作自動相機的時候,取景器上的數字是無法幫助我們迅速判斷光影差異的。自動相機光圈快門的數字組合太多了,有時光圈快門數字的花哨變化,事實上只是相同曝光量的不同組合罷了,更何況反射式測光表測的是反射光,面對不同反射率的物體它仍是一籌莫展,就連Nikon F5的3D RGB也無法標準判斷所有環境的曝光值,而且還要因主體的位置改變測光點,否則很難得到適當的曝光。因為測光是由相機在測,而不是人在測,這些都拖慢了曝光的速度。

    上面的文字幾乎都是在說「再快的自動對焦也比不過免對焦;再快的自動測光也比不過免測光」,感覺起來好像少了些東西,是什麼東西呢?就是「人」這個主體,人是有感覺的動物,我們拍攝「人」這個主體時必須與他一同感覺,如果我們只注重技術養成的話,是無法將人這個「主體」化為「主題」的。我們應該由尊重被攝者做起,不能因為要完成自己的小作而去干擾到別人的生活,如果我們的技術無法讓我們不干擾被攝者的話,我情願不拍,拍不到的更美,不是嗎?如果我們能夠尊重被攝者,自然就能與他一同感受而拍出不一樣的東西。
返回列表